济南物流的未来在哪里?
崔寨组团。定位为高新产业集聚区,重点发展先进动力装备、氢能源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、数字经济、智慧物流、会展博览等高端新兴产业。引进中科院科研院所资源,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发展,打造集技术研发、成果转化、产业孵化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园区。建设数字经济和智慧物流产业园,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智慧物流中心。布局国际博览城、国际会议中心、齐鲁国宾馆等重大会议会展平台,建设北方地区高端会展目的地。
桑梓店组团。定位为高端制造产业基地,通过腾笼换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。对现存的化工、物流等产业实施提升改造或搬迁。依托新材料产业园,聚焦纳米生物材料、超导材料、氧化铝纤维胶体材料等先进材料产业,建设国内领先的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。加快引进机器人、数控机床、精密仪器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。
临空组团。包括遥墙、临港、高官寨及唐王街道中西部区域,定位为临空产业集聚区。依托济南遥墙国际机场、综合保税区、中德(济南)中小企业合作区等载体,统筹欧亚班列开行,推动空港、水港、铁路港、公路港“四港联动”,联动济南(商河)通用航空机场,重点发展航空运输服务、航空维修与装备、保税物流与空港物流、新一代电子信息、高端智能制造等产业,打造临空装备及涉空服务业产业区、临空高科技及国际物流产业区。
济南现代物流业是否还需发展壮?
打造生产服务新高地。建设总部经济区、科创金融集聚区、国际智慧物流园,加快发展科技服务、现代金融、智慧物流、商务会展、节能低碳管理等产业,构建优势突出、特色鲜明、协同创新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。建设开放、绿色、智慧的物流体系,积极发展空港物流、保税物流、冷链物流等,加快构建以物流为基础,供应链服务平台为载体,互联网为共享方式的共融共生现代智慧物流供应链商业生态圈,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。
数字物流物联网的作用有哪些?
打造数字转型引擎。迎接数字时代,激活数据要素潜能,推动数字产业化、产业数字化、城市数字化协同发展,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、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。围绕新网络、新设施、新平台,持续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升级,加快大数据中心、工业互联网等建设,构建泛在、智能的空天地一体新型数字基础设施,打造新基建最佳实践区。构建物联、数联、智联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。推进智能传感、数字孪生、云计算、车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、集成创新。大力发展新生代互联网产业,培育数字内容、在线服务、网络视听等新兴产业,建设在线新经济先行示范区。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,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有影响力的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,加快建设分级分类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资源池,研发一批智能化装备、工业协议解析、工业无线通信等技术产品,打造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示范高地。加快建设“智慧生态黄河”,推进黄河大数据中心建设,研究搭建黄河大数据交易平台。深化大数据对实体经济的渗透,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全新产业生态,推动制造业、服务业、农业生产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。实施数字赋能行动,畅通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供应链上下游的数字化通道,以数字供应链为支撑打造产业生态圈。依托数字孪生城市建设,多维释放数据和技术应用场景,在交通、政务、物流、汽车等优势特色领域遴选打造一批应用建设样板。
基础设施交通体系建设如何?
构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。统筹起步区公路、高铁、航空、水运、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,推动济南国际机场、小清河港、高铁济南东客站和董家铁路货运枢纽海陆空铁“四港联动”、高空协同,实施四港联运枢纽及快速通道工程,打造国家级“京沪走廊—黄河走廊”交汇的国际枢纽,构建通达、集约、绿色、安全、智慧的综合交通体系。高标准打造4F级机场,加密航线网络,积极开通直飞世界重点城市航线,增强国际航线通达性,加快构建“机场+高铁+地铁”联运系统,提升枢纽功能,与周边机场协同联动打造现代化机场群。规划建设便捷畅通的跨黄河通道,加快推进起步区范围内国省道调线改建,构建功能完备的骨干路网,加强城市快速路与周边高速公路、重要交通枢纽的衔接,形成“两岸通达、纵横交错、城乡一体”的路网结构。规划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干、城市公交为主体、慢行交通为补充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,科学布局城市轨道交通框架网络,建设“轨道上的起步区”,推进“小街区、密路网”,提高支路网密度,做好公共交通衔接,大力发展自行车、步行等慢行交通模式,提升公共交通分担比例,引领绿色低碳出行。突出静态交通规划建设,构建“有位、有度、有序、有法”的智能停车交通系统。加快实施小清河复航工程,高标准建设济南港,配套建设作业设备自动化、数据信息可视化、生产管理智能化的“自动化码头”,打造河海联运的“黄金水道”。
高效集约利用地下空间。积极利用浅层、次浅层空间,有条件利用次深层空间,弹性预留深层空间,构建多元复合的地下空间系统。协调各系统的空间布局,制定相互避让原则,明确各系统平面及竖向层次关系,实施分层管控及引导。科学实施开发强度管控,设置低、中、高三种开发强度控制,按照不同功能定位及用地布局,对地下空间进行不同程度的开发。系统规划布局地下交通系统、地下物流系统、地下公服系统、地下市政设施系统、人防设施系统。推进轨道交通网络化,统筹地下车行系统、地下人行系统和地下停车系统建设。鼓励地下空间集约化建设市政场站,引导地下场站设施与地面建筑立体复合建设。构建联系空港物流中心和崔寨物流中心的骨干输送型地下物流系统。加快推进综合管廊配建,建设多级网络衔接的市政综合管廊系统,打造城市“大动脉”和地下“生命线”。制定地下空间防洪策略,加强地下空间内部的雨水阻隔、收集、强排等设施建设。推动建立地下空间数据信息管理平台,完善地上与地下空间权属、建设用地有偿使用的管理制度,推动地理信息技术在地下空间中的运用。
济南物流的发展方向多式联运?
搭建重大区域枢纽平台。依托4F级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建设,加快港区、园区、社区联动发展,积极争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。规划建设黄河北岸交通枢纽,畅通水港海港联结,构建辐射全国、连接海外的多式联运网络体系。加快传统物流园区改造升级,培育具有资源配置能力和平台孵化功能的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企业。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,加强与全球知名跨境电商企业对接,培育专业化、特色化跨境电商园区,建设跨境电商孵化应用平台,布局跨境电商保税仓、体验店和进口商品连锁店,打造辐射周边地区的优质产品进口集散中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