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高速成功进入《财富》世界500强
时间:2022-08-04 08:24:22

8月3日,2022年《财富》世界500强正式公布,总部位于济南的山东高速集团以311.36亿美元的全年营收首次上榜,成为山东今年唯一新上榜企业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山东高速集团所处的交通基建领域里,此前进入《财富》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主要以央企为主,比如中国建筑、中国铁建、中国中铁、中国交建等。那么,作为一家地方国有企业,山东高速集团为何能够突出重围顺利上榜,背后又有哪些成功因素呢?
从“一条半”高速公路起步,山东高速集团迈入《财富》世界500强
公开资料显示,山东高速集团是山东省基础设施领域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,集团注册资本459亿元,资产总额超过1.2万亿元,是中国交通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。
1988年中国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,1993年济南到青岛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,实现了山东省高速公路“零的突破”。
2001年,山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,389公里的京福(京台)高速山东段、141公里的潍莱高速是公司成立时仅有的“家底”,被称为“一条半”高速公路起家。
当时的山东高速,公司资产规模仅有60亿元,年营业收入21亿元,经营区域仅限于在山东省内,旗下没有一家上市企业,在当时数量众多的地方国企之中,企业规模和运营能力并不突出。
2004年,公司重组山东省路桥集团,从单一的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扩展到工程施工。2008年,重组整合了齐鲁建设集团、山东省地方铁路局、中国山东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、山东省农村经济开发投资公司,产业版图迅速扩张至铁路、港口、金融投资、国际业务等领域,由此开启了企业跨越发展的大幕;同年,公司正式更名为“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”。2020年,与齐鲁交通发展集团实施联合重组,集团资产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。
2021年,山东高速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,008.4亿元,利润总额152.7亿元,资产总额超过1.2万亿元,较成立之初增长了200倍,旗下拥有6家上市公司,运营区域扩展到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以及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,成为全国交通行业的头部企业,成功跻身《财富》世界500强。
从交通产业来看,截至目前,山东高速集团运营管理的高速公路达到7,779公里,占中国高速运营总里程约5%,涉及山东、河南、四川、湖北、云南等省份,除了高速公路之外,还投资运营地方铁路376公里,货物运输量、周转量居中国地方铁路前列。
从集团的业务布局来看,主营业务已经涵盖了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、工程建设及路域资源开发、金融投资、新兴产业及国际业务,“4+1”的业务板块体系逐渐成型。
回顾山东高速集团的发展历程,一方面得益于多轮国企改革,企业规模迅速做大,另一方面得益于集团树立“全域经营”、“全员经营”理念,形成了以“大交通”促进“大经营”,以“大经营”支撑“大交通”的产业发展格局,坚持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,也是极为重要的成功因素。
“要想富、先修路”,中国在过去40多年所创造的经济增长奇迹,与国家在基础建设领域的巨大投资密不可分。
相比于欧美国家在基建上的“抠门”,中国成为引以为傲的“基建狂魔”,众多地标工程的建成通车,为山东高速集团这样的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会。企业自身的努力,又为中国乃至于世界贡献了众多地标建筑。
以高速公路为例,1988年通车的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仅有20公里,2021年年底,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16.91万公里,高居全球第一。除了西部的极少数城市,中国的绝大部分县市都已经实现了“县县通高速”,星罗棋布的高速物流网络,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快捷且经济的物流、人流,这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。
以GDP体量来计算,山东省的GDP长年位居中国第三,仅次于广东和江苏两省,是不折不扣的经济强省。显然,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也极为同步,山东高速集团运营里程的指数级增长,与山东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、共同促进。
数据显示,在“十三五”期间,山东高速集团累计投资新建、改扩建高速公路1,995公里,完成投资1,991亿元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将新建、续建高速公路3,200公里、总投资5,200亿元。
在诞生了儒家思想的齐鲁大地上,世界最大规模八车道公路隧道群——济南东南二环延长线工程、全国首条全线开通的“改扩建+智慧高速”项目——京台高速泰安至枣庄段、中国一次性改扩建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——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、中国北方冰冻海域首座特大型桥梁集群——青岛胶州湾大桥,山东高速集团打造的这些地标性超级工程,无疑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现代化的交通元素,擦亮了“山东的路”、“山东的桥”、“山东的隧”品牌,不仅直接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,还让山东高速走向世界舞台。
在海外市场,山东高速集团在亚洲、欧洲、非洲、拉美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,实施了180多个大型国际承包工程和民生项目,累计合同额达345亿元,被美国《工程新闻记录》评为2021年度“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”。
如果说交通基建是山东高速集团的立业之本,那么积极迎接数字经济浪潮、提前布局新兴产业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,就是企业的未来投资,为基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探索方向。
一方面,依托于自身的路网运营优势,山东高速集团建成中国首个“省域级”、“建管养运服”全业务域全寿命周期的智慧高速云控平台,打造中国首个智能网联高速公路封闭测试基地,制定山东智慧高速建设标准规范,引领着智能交通新业态的发展。
以ETC技术为例,通过技术创新和物联网应用,山东高速集团可以为车辆用户提供数据科技、互联网加油、智慧停车、智能洗车等涉车综合服务,形成的ETC“涉车生态圈”让车主获得更好的行车体验。截至目前,山东高速集团ETC用户已经突破2,800万,遍布全国,数量稳居中国第一。
2021年9月底,山东高速集团建设的京台智慧高速建成通车,这一项目创下八项“中国之最”,成为中国里程最长、规模最大、应用场景最丰富、设备配置最优、施工组织难度最大的智慧高速公路项目。
另一方面,结合全球降低碳排放的大趋势,山东高速集团积极布局清洁能源、新材料等前沿领域,已经建成了中国首个高速边坡光伏试验项目、首座高速公路加氢站、首个碳中和收费站、首个实现自我中和的“零碳服务区”。截至2021年年末,在全国15个省份持有或联合开发集中式光伏电站50座,装机容量2,252兆瓦;建成分布式光伏电站310个,装机容量825兆瓦;陆上风电电站15座,装机容量975兆瓦。2021年全年实现清洁发电60亿度,减排二氧化碳545万吨,为碳减排做出了“山高贡献”。
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为导向,山东高速集团加强绿色新材料研发及推广应用。在改扩建工程中,采取绿色循环技术,废旧路面、废旧护栏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。在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中,首次将拜耳法赤泥应用于高速公路路床填筑,成为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一次成功实践。建设的年产50万吨赤泥基胶凝材料的生产线,实现了这种废弃物的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利用,固废利用率超过90%。成功研制国内第一套多步法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机组,一举打破了此类设备只能依赖于进口的行业垄断,累计完成再生施工面积1,500万平方米,节约石料100多万吨。
这些创新成果的背后是配套的人才战略和科研改革,山东高速集团持续加大科研投入,近两年科研投入均实现翻番增长,投入强度位居行业前列。建设的4个院士工作站,以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为核心,联合进行交通基建、新能源等领域的高水平科技研发。集团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、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、中国专利金奖1项、省科技进步奖33项,取得授权专利2,059件、发明专利568件,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2项、行业标准27项、地方标准47项。山东高速集团还在内部搭建起“创新中心—创新分中心—科研平台”三级创新体系,成立创新研究院、人才发展院,为企业创新成果落地提供原动力。
对于山东高速集团来说,其发展愿景是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。在成功进入《财富》世界500强之后,山东高速集团将向着这一愿景,阔步向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