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终究会度过奥密克戎疫情,但奥密克戎的“阴谋”已经部分达成。那就是弱化中国和世界的联系,弱化中国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,破坏常态化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,加剧资本的流出,挫伤人们的信心。这种对经济和社会的伤害,远不只是一场短痛。痛定思痛,更要思变,把灾难当作建立共识的新起点,尽管今天要形成共识越来越难。从供应链角度勾勒一些共识的雏形。因为黑天鹅和灰犀牛注定还会来临,供应链不只是经济问题,也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。
现代经济是分工与协作体系,一件商品或服务往往由多个经济主体共同参与创造。这些主体之间不一定有联系,但一定会在某个节点发生联系。一个都不能少。如同生产电动汽车,如果电子控制单元(ECU)少了芯片,车就无法出厂。现代供应链的这种普遍联系的连带效应决定了,A地的事也是B地的事,A产业的事也是B产业的事。上海的某种染料停产了,宁波的某些鞋服就完不成染色工序。现代供应链很高效,也很脆弱。很多人之所以觉得,为了抗疫的目的,某个地方的供应链可以停一停,是因为不理解供应链不是一地的事,可能是天下的事。在正常情况下,供应链的效应是“整体大于部分之和”,1+1>2,一旦某个环节停摆,就是2-1=0,所有地方一起受伤。正因为供应链深嵌在整个社会肌体中,所以保卫供应链人人有责,都应创造条件促进其畅通,让“人能尽其才,地能尽其力,物能尽其用,货能畅其流”。《共产党宣言》说“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我们自己”,供应链也如此,只有每个地方不堵,全程才能不堵。堵在哪里,就要向哪里问责。现在的情况是,很多地方对供应链上跑的原材料、货品、货车、司机等等,觉得和自己无关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明哲保身,对供应链不疼不爱,甚至吹毛求疵,导致各地通行证互不连接、上了高速下不来、动辄就是14天隔离等现象经常发生。供应链气如游丝,也就是可以想见的事实。
供应链很脆弱,所以危机不可避免。遇到危机,从政府到社会、企业,既要严格抗疫,又要努力打造有包容性、建设性的供应链,而不是一关一封拉倒。从政府角度看,必须保证必备供应链的最起码的畅通。如不能随意在高速公路设卡,不能随意封闭高速公路服务区,不能层层加码,不能通行证和核酸报告互不联通。可以考虑在服务区增设快速核酸检测站,检测后正常就放行,有异常则通知司机就近到指定位置停车接受隔离。货物区可以分情况进行倒载或换挂车头等处理。总的原则是控(可能感染的)人,不控货,不因为司机来自或经过有报告病例的区域,就简单一刀切。对货物因为物流滞纳所需缴纳的逾期费用,可给予一定补助。对于进出机场、铁路、海港的货物,可以考虑开辟绕行绿色通道,实行闭环管理,尤其是国际供应链要尽一切努力开放、安全、稳定,因为国际买家一旦抛弃中国供应链,想追回来的成本极高。从企业角度,平时就要做好危机预案,居安思危,危机来临时要当断则断。只要自己有扎实的管理基础,就要最大限度争取供应的正常化。
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快,要阻断,只能牺牲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流动性。通过数字化、智能化等无接触技术和工具,可以在相当程度上“对冲”停摆与静默。多家企业指出,“封闭生产+居家办公+云上协作”已经成为新的工作模式。要依靠科技,打造数字化、智能化供应链!